全国服务热线 语言选择 :EN

027-87253366 027-87253338

公司动态News

武大巨成结构股份有限公司

WUDAJUCHENG STRUCTURE CO.,LTD

总部:
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大园路4号
邮编:
430223
电话:
027-87253366
027-87253338
邮箱:
wdjc@wudajucheng.com

首页 > 公司动态 > 企业快讯企业快讯

地空置业:重塑城市空间价值密码

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凸显,地空置业作为一种立体化空间开发模式,成为破解城市发展瓶颈的重要路径。

一、什么是地空置业

地空置业并非简单的“向上建高楼、向下挖地库”,而是一场对城市空间利用逻辑的深度重构。其本质是通过三维确权、垂直功能复合和动态空间管理,突破传统二维土地开发的物理限制。地空置业价值生成机制发生根本性变化——空间价值的评估不再仅依据地表投影面积,而是综合考虑空间体积利用率、垂直交通效率和功能协同效应。 巨成结构可通过向下开挖拓展地下空间、向上顶升拓展地上空间,在将拓展的空间与原空间结合,实现二次规划和高效利用。

二、地空置业的发展背景

1)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困境

根据联合国数据,全球55%的人口居住在城市,而中国城镇化率已超65%。土地资源稀缺导致城市“摊大饼”式扩张难以为继。例如,上海陆家嘴区域土地开发强度高达80%,传统二维开发模式亟需突破。

2)政策与技术支持

中国《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》明确提出“推动城市立体开发”;BIM(建筑信息模型)、盾构机技术、模块化建造等进步为地空置业提供了工程保障。

三、钢滑道技术

在地空置业中的应用潜力

1)空间拓展与功能优化

垂直增层:通过顶升技术将既有建筑整体抬升,在底部新增停车位、商业空间或公共设施,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、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。例如,巨成结构已成功将砖混结构楼整体顶升9.3米,各顶升点位的误差相对小于1毫米,下方腾出的空间可用于立体停车库等建设。

水平平移:将建筑整体平移至新位置,释放原址土地资源,用于更高密度的开发。例如,鄂州某消防站平移106米,为电厂扩建腾出空间。

2)地下空间开发

顶升技术可与地下工程结合,例如将建筑抬升后在其下方开发地下商业或交通枢纽,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,避免拆除重建的浪费。 

3)危旧房改造与历史建筑保护

对结构脆弱的危旧房进行顶升加固,或在保留历史建筑外观的前提下提升内部功能,满足现代使用需求。巨成的技术已通过砖混结构试验验证安全性。  

4)基础设施升级

应用于立交桥、地铁站等交通设施的改造,例如通过顶升技术增加交通层或扩容站点空间,减少施工对城市交通的影响。  

四、技术与业务结合发展路径

1)标准化与规模化推广

巨成主编的《钢滑道顶升改造既有建筑技术规程》T/CECS 1727-2024已发布实施,《钢滑道顶推建筑物水平移位技术规程》也正在编制,未来可作为地空置业项目实施的行业标准,确保技术规范化和安全性。  

通过低成本技术(造价仅为传统顶升的1/10)实现规模化应用,覆盖更多老旧小区和商业建筑改造项目。  

2)智能化与数字升级

结合巨成的同步顶升控制系统和BIM技术,优化顶升方案设计,实现施工过程的精准监控和风险预警,提升地空置业项目的管理效率。  

探索物联网(IoT)技术在顶升设备中的应用,例如远程监控和自动化调整,降低人工干预成本。

3)政企合作试点项目

借鉴武汉硚口区住更局与巨成的合作模式,地空置业可与地方政府联合开展城市更新试点,优先在政策支持区域落地顶升改造项目,形成示范效应。  参与政府主导的危旧房改造计划,利用技术优势争取专项资金或税收优惠。 

4)产业链协同创新

联合设计院、施工单位和材料供应商,形成“技术研发-方案设计-施工实施”一体化服务链条。例如,巨成的专利技术(如“群控同步顶升设备”“高精度垫块模具”)可与其他企业合作优化。  探索与智能建造企业的合作,将钢滑道技术与装配式建筑、3D打印等结合,提升改造效率。  

五、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

1)技术迭代方向

研发更高承载力的顶升设备,适用于超高层建筑或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改造项目。  推动绿色施工技术,例如使用低碳混凝土(如巨成的石英清水混凝土产品)减少环境影响。

2)市场培育与政策支持

加强公众宣传,消除对顶升技术安全性的疑虑,扩大市场需求。 推动地方政府将顶升技术纳入城市更新补贴范围,降低企业初期投入成本。  

3)风险管控

建立顶升工程保险机制,覆盖施工过程中的意外风险。  强化结构安全评估体系,确保顶升前建筑符合技术条件。  

 结语

巨成结构的钢滑道技术为地空置业提供了“向存量要空间”的创新路径,尤其在老旧小区改造、地下空间开发和基础设施结构升级中具有显著优势。未来可通过技术标准化、智能化升级、政企合作和产业链协同,推动该技术在更多场景中落地,形成“技术研发-项目实践-市场拓展”的良性循环,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。